close

IMG_0303s.jpg 

以登山聞名的許多國家如秘魯、坦尚尼亞、馬來西亞等國,都有「挑伕」這個行業。挑伕協助外來的登山客翻山越嶺,為探險隊背負沉重行囊,甚至帶頭領路,替旅人實現夢想,但絕大多數的挑伕所面臨的工作條件與生活環境都很需要改善,就像喜馬拉雅山的挑伕一樣,他們都在期待被合理的對待。

文圖│有容編輯台

 

上過喜馬拉雅山的人,無論是團體或個人,都知道山上有個行業,那就是替人背行李的挑伕。這些挑伕肩上挑的東西應有盡有,登山探險隊的帳篷、食物、設備、木材,甚至啤酒,他們背;個人的器材、背包,他們背;山上商家客棧需要的蔬果、乾肉、泥石、罐頭,他們背,而且仔細一看,會發現大半挑伕背的東西絕對超過六十公斤。

 

一般在喜馬拉雅山上僱用一個挑夫,如果是在沒有旅行社抽成代為安排的狀態下,他們的所得最好大約是台幣兩百塊。而在物價隨海拔高度相對攀升的旅途中,挑伕的伙食原則上由僱主負責,因為他們每天賺的工資,連在山上的餐館支付三餐都不夠。當然,若遇上吝嗇的僱主只願給他們饅頭吃,那他們也就只能以此果腹。

 

IMG_0312s.jpg 

山上的挑夫都是尼泊爾山區長大的男人,一雙夾腳托鞋、一件不防風的風衣與一根粗粗的木棍加背籃,就是他們的登山設備(當然,真的要去登頂的挑夫會有較不同的待遇),但多數的挑伕就真的只有非常簡陋的衣物。當他們穿梭在全身上下都是登山專用品的國外登山客之間時,那種對比之大,令人咋舌。

 

接散客的挑伕為了省錢,夜裡都睡在山路上的洞穴中(山棧的房間都留給旅客了)。幸運一點的會找到客棧的廚房,在那打尖過夜。多數的挑伕對這些處境毫無怨言,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怕,就怕沒有工作。只要有工作,無論是多糟的待遇,他們都會搶著做,於是也形成了削價競爭。這幾年來在山上的許多挑夫實際上都不是雪巴人,而是其他地區來的。他們在登山的旺季從各處抵達這條最熱門的山路,隆冬淡季時回鄉度日,過著移工的生活。

IMG_0313s.jpg 

2000年的五月,一個美國青年Ben Ayers在喜馬拉雅山旅行時,因為好奇挑伕的生活,決定與他僱用的挑伕交換角色,也就是由他扮演挑伕,背負所有要帶上山的東西。那段旅程,改變了Ben,因為他深深體會到挑伕們所面對的工作環境有多糟。於是,在他結束了登山旅行後,決定捐出所有身上的登山專業設備,並開始著手規劃要如何改善挑伕的工作條件。Ben成立了挑伕銀行,跟一般的銀行不同的是這裡借出去的東西不是錢,而是Ben向返家下山的各國登山客募集來的各種登山專用設備,像是登山鞋、防風禦寒衣、睡袋等。

 

IMG_1162s.jpg  

(上圖│這個標語告訴大家要將挑伕視為朋友,因為在山路上,他們不只分擔沉重的行囊,他們也扮演嚮導的角色,有時甚至是意外狀況的解救者。)

 

挑夫銀行位在Lukla,這是一個東尼泊爾的山城(2,860),也是所有從尼泊爾上喜馬拉雅山,走向聖母峰最受歡迎的路線所必經的地方。所有登山客跟探險隊的小飛機都在這裡降落,從此遊客就要步行登山。挑夫銀行設在這裡,沒有一個上山的旅人會錯過它,但是願意停留,並走進去看看這個銀行究竟在做什麼的並不多。幾年前,英國的BBC電視台特別到此拍了一個挑伕銀行的記錄片,試圖呼籲更多前來登山的人多重視挑伕的處境。

 

老實說,很多人對挑伕存在有許多誤解。比如說看到他們穿著夾腳托鞋來往山中時,會以為他們是山上長大的人,走山路就像在我們走平地一樣容易,其實不是的。登山客會在上山前挑一雙品質好的登山鞋,因為鞋子很重要;挑伕們也是需要的。只是他們沒有錢!我們以為他們早就習慣山上的天氣,管它是降霜下雪,他們都是無敵鐵金剛。可是不是的!他們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會冷,會感冒,會得凍瘡或肺炎。我們以為他們山路走多了,閉著眼睛都知道那裡有個坑。不是的!原來「意外受傷」是挑伕陣亡的主因之一。

 

IMG_1167s.jpg 

(上圖│挑夫銀行裡供所有山區挑夫借用的登山鞋與睡袋、禦寒衣物等。)

 

總之,文盲比例極高、極度欠缺適當裝備與醫療照顧的挑伕在登山探險旅遊業中成為第一號犧牲品,而當我們消費這樣的人力時,是不是應該去建立一種更合理的對待方式?看到挑伕們背著成打成打的啤酒上山時,我們能不能想想登山探險隊有沒有別的慶功方式呢?還有,當挑伕生病時,有些探險隊或登山公司的導遊為了不影響既定行程就丟下他們,讓這變成挑伕最大的致命危機之一。難道,旅遊不應該有些倫理嗎?

 

山上的挑伕也是人,就如同所有勞工一樣,他們非常需要合理的對待與基本的尊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arden91 的頭像
    garden91

    Garden91季刊 │玉溪有容教育基金會發行

    garden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