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命往外探求的時候,也許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回看自己的內在。編輯台分享
從2012秋分一路下來,我們策劃了洪天宇老師的個展「給微風,致雨林」,藉其畫作討論過度開發與瘋狂消費,然後緊接著是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展於初冬登場,將我們的視線急速地拉到「阿拉伯之春」、「日本311」與許多世界各地發生的議題之中。
在那158張定格的影像裡,如昔地顯露了環境生態所面對的崩壞與創傷,其中還包括了肯亞土地上那全球僅存的八隻白犀牛的艱難處境。於是,我想起了一位27歲的尼泊爾青年,他叫做Manoj Gautam。很多年前我們因著珍古德博士的一場年會而相識,那一年我負責帶著這個未曾出國的大男生,從曼谷機場相會開始,一路與他飛越千萬里到荷蘭去分享他在尼泊爾為生態環境教育所做的事。那年,他眼神中還散發著青春期尾巴的某種稚嫩,可是卻已非常清楚自己一生想做跟要做的事。我們,無話不談。尤其,對於人生。
時隔多年,這位青年當時的稚嫩已不復見,隨著歲月,他有了成人的氣息。沒變的是,他仍然相信著少年時所堅信的價值。他獨立自主、觀點清晰;他披星戴月、勇往直前。即便沒有資源,即便挫折分秒來襲,即便早已遍體麟傷,他還是守著那個當年他告訴我的使命,一直為尼泊爾這個全球前十大窮國護衛著土地上的野生動物與生態環境。他,就是一直做著,一直做著。挫折,也還是爬起來,再繼續做著。
一年多前,是他領著我走進尼泊爾國家公園的草原中,讓冬日豪邁地照耀我們,然後一路走向無邊的自然,走進鹿群、孔雀、野牛、象群跟犀牛的世界。那個深刻的體驗,以及與野生動物奇妙相逢的瞬間讓我更加確定了如果這世上只剩下人類,會是何其的無趣與乏味。
謝謝這位青年,展放一種野地中頂天立地的身姿,讓我看見「信念」是怎麼把人撐起的,一個生命又是如何在這種自身價值中發光散熱。
Manoj Gautam,27歲,尼泊爾人,在2012年歲末應基金會之邀來到台灣,他落地後給我的第一個東西是美國紀錄片導演Gabriel Diamond以他為主角拍攝的片子《We Are in the Field》,離境前給我的最後一個禮物是更多的勇氣與反省。
於是,我想就以「一幅青年的自畫像」為立春的主題吧!27次的春夏秋冬可以造就怎樣的生命呢?若是人生不會再有下一個27年,那麼站在這個當下的你,會對生命感到了無遺憾嗎?在你的那張自畫像上,人們又會看見甚麼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