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s.jpg  

城市的人應該居住在人的城市,我是這麼相信的。旅居巴塞隆納的半年時光,我看見這座城市的設計仍保有人的味道,在更加認識這座城市之後,我發現原來有一位城市規畫者,曾依著人本的理想改造過這座城市…

文│有容編輯台  圖│有容編輯台、LTCE (Claudio Ceria)、黃仲薇

提起巴塞隆納,無論是否曾經造訪,人們的反應總是一句驚呼,陶醉的神情彷彿是被西班牙式的熱情徹底的洗禮過。的確,她是一座迷人的城市,迷漫南歐獨有的濃郁色彩,金色的陽光總是毫不羞澀地親吻每寸土地,加上高第建築的那股魔幻而無人能及的生命力,讓巴塞隆納成為世界上最受觀光客青睞的城市之一。

然而,在旅人短暫停留的時間裡,只會看見沐浴在陽光下的絢麗街景,卻無法看見那些陰暗死角裡隱藏著什麼問題,也不會知道眼前的街道巷弄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變成今日人人讚嘆的美景。

16catalonias.jpg   

去年夏天,我在巴塞隆納旅居將近半年,那些日子裡,我經常在城市的新、舊區之間穿梭,彷彿在歷史迴廊中漫步。離開舊城區錯綜複雜的迷宮小巷,與之接壤的是美麗的擴建區(L’Eixample),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街道上,人們優雅閒散地坐在露天咖啡館享受午後的陽光,彷彿眼前的這一刻再也沒有比放鬆更重要的事了。

 20sagrada familias.jpg  

高第的聖家堂、米拉之家等等現代主義(註一)建築師的遺世傑作都集中在這塊十九世紀才開始規畫的城區,若說擴建區是巴塞隆納的門戶實不為過,而我正好就住在這個如明信片風景般的地方。後來,透過書本與生活點滴,我慢慢了解了擴建區,甚至是整個巴塞隆納究竟是如何演變成今日的樣貌。這一切都要從羅馬人說起…

西元前二十年,羅馬人跋山涉水來到伊比利半島東北方,他們築起城牆,規劃街道,在蠻荒之中建立一座名為Barcino的小城。剛開始只是一個十分鐘便可步行穿越的蕞爾小鎮,旅人在此停留只因羅馬時期最重要的驛道「奧古斯都大道」從城外經過。經年累月下,貿易、商旅的發展讓這座小城不斷向外延伸、擴展,城市如吸水海綿一般脹大的同時,人口增加的速度卻大幅地超越城市所能負荷的數量。

十九世紀中葉,巴塞隆納的人口密度居歐洲之首,每人平均只有10平方公尺的居住空間。貧窮、疾病與惡劣的生活環境使人們平均活不過四十歲,窮人甚至只有19.7歲預期壽命,低於當時人口稠密的巴黎。

最終,所有屬於大城市會出現的問題接踵而至,市政府急需一份良好的城市規劃來掌控這些不定時炸彈。正好在1854年,巴塞隆納人民開始拆除象徵著中央政府權威的城牆(註二),原本被城牆限制的土地一一釋出。西班牙中央政府選中了工程師出身的Cerdà做為城市規劃師,但身為加泰隆尼亞首府的巴塞隆納一直以來都和中央政府處於對立狀態(註三),事事唱反調,甚至舉辦競賽來決定由誰負責巴塞隆納的規劃,最後勝出者當然就是巴塞隆納推選的建築師,但中央政府不顧巴塞隆納市政府的反抗,依舊指派Cerdà負責規劃巴塞隆納的新城區。

儘管備受爭議,Cerdà還是扮演了讓巴塞隆納脫胎換骨的角色。工程師出身的他,思考模式和建築師不太一樣,他的計畫著重在解決問題,比如他認為陽光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嚴格限制了建築物的高度,並設計了特殊的八角形街區(block)。如此一來,每個房間在一天中必定有某個時段能享受陽光。

3CruillesCerda2s.jpg   

我的房間面向西邊,因此每到下午,陽光就會直爽地灑進我的房間,在台灣這樣的房子應該會因為嚴重的西曬而被嫌棄吧?但是這樣通風良好又陽光充足的房間在西班牙卻是炙手可熱呢!雖然在酷熱的夏天有點吃不消,但陽光到底是所有生命的能量泉源,一睜開眼就看得見陽光是件很幸福的事。

八角形的街區是Cerdà別有遠見的規畫,當時汽車還未問世,但他已預言將來人人都會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小火車,因此他將原本方正的街區角落截去,除了讓行人與車輛有更好的視野,也提供暫時停車的空間。此外,他也規畫了數條穿越棋盤式街道的寬敞大道,這些都有助於舒緩繁忙的交通與人潮,而且根據Cerdà的說法,棋盤式的街道加上整齊一致的街區能夠消弭階級,避免富人豪宅集中的現象。

除此,Cerdà也相當重視通風以及環境綠化。在他原始的計畫裡,每個街區只會有兩面或三面是建物,而中間的空地則是公共空間,做為種滿花木的公園用地,替喧擾的大城市提供一處得以喘息的僻靜綠洲。同時,也藉此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拉開,以助室內通風,有益居民健康。

 11greens.jpg  

我是一個生於都市、長於都市的人,從小對於大自然的疏遠,讓我誤以為人居住的地方應該與自然區隔開來,但其實我們都患了嚴重的「大自然缺失症」,城市本是自然之地,人們只不過是暫時向大自然借來使用,但我們卻都忘記了這件事了。我想Cerdà如此規畫街區的土地,除了美化環境和促進健康之外,應該也是想將一些土地還給大自然吧!

然而因為巴塞隆納市政府的反抗,Cerdà的規畫案並沒有全部實現,例如土地徵收的糾紛讓原始計畫裡的寬敞大道只完成了兩條,其餘街道也比原訂計畫更窄;此外,因為地主與建商的貪婪,原本立意良善的公共空間逐漸被填滿,變成了鴿子籠般的住宅。人們更是不顧建築高度限制,硬是巧立名目往上加蓋,以致於某些住宅終年不得日照,通風不良。而且,因為投資炒作,今日的擴建區依舊是中上階級雲集的住宅兼商業區,Cerdà理想中那個不分階層的公平居住空間不復存在,中下階級只能住在擁擠髒亂的市郊…

有如被蠹魚入侵的書冊,Cerdà的理想被所謂的「現實條件」一點一滴地啃噬,最後只留下殘破空殼。不過儘管如此,他的計畫還是成功地讓過於擁擠的城市得以伸展,甚至藉著交通網絡的建立,在十九世紀末,讓周圍八個獨立城鎮順利地被納入巴塞隆納市。當然,最重要的是擴建區從此搖身一變,成為巴塞隆納最美麗、最適人居的區域,也寫下城市歷史的新頁。

於是,我不禁想問:「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應該是什麼樣子?」一座城市,一個由千萬人因各種不同理由而聚集的空間裡,到底該要有什麼條件?

10Hospital San Paus.jpg    

十九世紀巴塞隆納人的需要的是一個能遏止疾病蔓延的衛生居住環境,所以Cerdà的計畫便以改善衛生條件為中心,給了居民陽光、空氣和綠樹;那麼,我們是否也要好好端詳一下今天的台灣呢?我們的城市究竟需要什麼呢?雖然今日世界已不可與十九世紀同日而語,雖然台灣也不是西班牙,還有,雖然Cerdà的城市規劃並無法如願一一實現,然而他「以人為本」、「以居民福址為先」的視野應是我們該要深思,甚或學習的吧?

一座人的城市應該給居民源源不絕的活力,應該把人與自然的距離拉近,Cerdà相信城市的人應住在一座「人的城市」,我也是這麼相信的。

 17harbors.jpg  

 

註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源自法國的「新藝術」風格當道,在加泰隆尼亞則稱作現代主義,以建築為代表。現代主義重視建築物的門面和內部裝飾,但加泰隆尼亞的現代主義反對19世紀的工業建築裝飾,因而發展出『師法自然』的風格,以大自然為建築物形狀、裝飾的風格,建築師和他們的雕刻師在建築物的外部以鳥、蝴蝶、動物、葉子、植物和花為裝飾元素,連窗戶和陽台的鑄鐵欄杆或鑄鐵裝飾都有大自然的動植物樣式。

當時最有名的三位建築師是多明尼克、高第和普意居,其中又以高第最特別。高第的作品風格是合乎加泰隆尼亞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且超越了現代主義,以『師法自然』為例,高第除了以動植物來作建築物的形狀樣式、門面和內部裝飾,還以動植物的形狀來作建築結構的設計。

 

註二│十八世紀的西班牙以王位繼承戰爭為序曲,當時爭奪王位的分別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以及法國的波旁家族(Bourbon)。以巴塞隆納為首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支持著哈布斯堡家族,而以馬德里為首的卡斯提亞(Castilla)則支持波旁家族。1714年波旁家族取得勝利,剛繼位的菲力五世便下令興建城牆和堡壘,並將砲口朝向城內,作為對巴塞隆納的懲罰。

 

註三│加泰隆尼亞地區文化始於中世紀,於十二世紀時和阿拉貢王朝聯合建立了加泰隆尼亞­-阿拉貢王國。十五世紀時,透過聯姻和中部卡斯提亞王國聯手開創西班牙王國,但各地區依舊保有自治,王位繼承戰爭後,菲力五世取消加泰隆尼亞政府,並禁止使用加泰隆尼亞語。1975年佛朗哥政權結束,加泰隆尼亞才又恢復為自治區。

 

參考資料│

The Cerdà plan for the extension of Barcelona〉by Eduardo Aibar and Wiebe E. Bijker

Source: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Vol. 22, No. 1 (Winter, 1997), pp. 3-30Published

維基百科│搜尋條目Ildefons Cerdà、Plan Cerdà

 

 

arrow
arrow

    garden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