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法基金會在陽明山八煙聚落試圖找回其土地紋理,因為他們的努力,讓我有機會看到這個為數不到二十人的聚落所呈現的北台灣古老農村風景。走在這裡的田埂上,忽見緩緩而來的老農們,我們自問:「難道現代生活真的不能放慢一些嗎?」
文│曾敬淳 圖│陳冠宏、王國信
去過陽明山嗎?
去過。
但是,
靜靜的坐在群山圍繞的水池中,
看著裊裊雲煙,
聽著芒草被風吹的沙沙作響…
這經驗,還真是第一次。
梯田,是北台灣的山區中獨特的農業地景。相較於南台灣寬廣無際的嘉南平原,座落於群山之中的八煙梯田,發展出不同的灌溉系統與農村地景。農人以山中隨處可得的碎石,砌了田,砌了房,以雙手將碎石砌建成他們生活的家園。隱身在陽明山中的八煙老聚落,水在石砌的梯田與水圳間優游穿流,隨著山勢的高度,一階階地順勢而下。水聲,在靜謐的小聚落中,格外清晰。
踏入八煙聚落,隨即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石砌的洗滌亭。洗滌亭牆上,有一個卵石出水口,沁涼的山泉水嘩啦啦地流入洗滌亭中那小小的水池中。在這小洗滌池的兩旁,各放著兩塊被磨得光滑的黑色洗衣石,固定在水池的兩側,斜斜地探入沁涼的泉水中。水面下,幾片枯黃的樹葉,隨著出水口所落下的水波,輕輕地顫動著。在屋樑的下方,掛著一盞燈。不知夜晚時分伴隨著蛙鳴與水聲,在昏黃燈光下的農家人,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是慶幸自己生活在此?還是怨歎著沒有跟上城市的腳步?
這聚落,少見年輕人。有種難以被打破的寧靜瀰漫在空氣中。這一兩年,若不是生態工法基金會因為推動環境復興運動,恐怕知道八煙聚落的人是少之又少呢!誰會注意到這僅存十幾位居民的山中小農村?
上│生態工法基金會所復育的蓮花梯田。 |
上│依著地勢而建的洗滌亭。為村中婦人洗滌衣物與蔬果、男人清洗農具的所在,也是最為節能減碳的天然冰箱。
在取水不便的年代,浣衣家事全仰仗家門外的這口小池。儘管如今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塔可供使用,但洗滌池一直是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ㄧ部份…。而且,它也是八煙聚落中非常重要的自然文化財。 |
水,在八煙,處處可見。在農耕稻作、浣衣家事之中,它化身成各種不同的樣貌,既忙碌,又閒靜。倒映著天空的裊裊雲煙,也倒映著農人彎腰在田裡耕作的面容,更倒映著媽媽在洗滌蔬果的臉,以及為家人準備飯菜的身影…
這就是我走進八煙後所感受的在地氛圍。
不過,這樣的景致,其實是因為近兩年來生態工法基金會的努力才被重新正視並逐步復興的,然而這過程中與村民的溝通並不容易。從現實面來看,人口老化、休耕、金山地瓜的暢銷,使得旱田逐漸取代水田,需要大量人力維護的砌石水圳,幾乎快被水泥化的水圳完全取代。生態工法基金會正是因為這樣的危機,開始進駐八煙,希望能夠保留住八煙傳統的樣貌。
但是,反對的聲音並非不存在。基金會的執行長廖仁慧說:「想要保護這裡,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重新整頓環境,而是「心」的重新建構。」對於外來的協力團隊來說,要改變居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絕非易事。
在我們探訪八煙的過程中,當地阿嬤在剛成立的出張所(等同於聚落的介紹中心)裡,驕傲又開心地歡迎我們的到訪,解說員向我們介紹著村裡的一切…這些,都是生態工法基金會付出許多心血、時間與居民溝通後才能展現的畫面。
站在這個老去的山間聚落,遙望對山的水泥大社區,從建築表象上來說,同樣都是人帬居生活的地方,但就居民生活的內涵來看,卻顯見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生命節奏、居民關係、文化特質,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山的那頭,我們知道在那些水泥房子裡有著所謂的現代化與便利性,但如果要選擇,腳下站的這片八煙老聚落卻是讓我們覺得更貼近「人」的生活空間。
相關資料:
-水圳
《八煙水圳事件》http://www.taiwanus.net/greenclub/2005/01/20.htm
《八煙‧古圳》http://blog.udn.com/tw520/3341443
-土馬騌的ㄧ生
http://163.30.125.8/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29&blogId=29
《林仔城之夢-籃城里搶救東螺圳報導》http://www.homeland.org.tw/NO1/htm/newsp1-1.htm
-浣衣空間
《霄裡的浣衣空間》,陳其澎,台灣建築2010-03,台北,頁110-11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