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對我而言就是久久沒吃,會很想念的東西,同時它也像是一把神奇的鑰匙,可以開啟兒時的種種回憶。家常菜是一種幸福記憶,在生命中它超越味覺,它引發五感六覺,它讓我看見家的樣子,家的氣氛,家的團聚,家的意義與家所意味的安慰與溫暖。文圖─陳璧瑩
媽媽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兼家庭主婦,且因在貧苦的環境下長大,對於吃的慾望好像就是能吃就好,會飽就好,生活中並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料理上。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道菜上桌就會被分成5等分,不管你愛不愛吃,媽媽規定我們要將自己的那一份吃完,即便姊姊與哥哥小時候認為蚵仔的內臟是牠們的排泄物,很噁心,但一樣學會吞下肚去。
這或許也是多年前同事間常常會說起的一個笑話的原由吧!他們說:「璧瑩說好吃的,不見得好吃;璧瑩說難吃的,絕對不要碰,因為一定很難吃…!」。不過我想經過了這麼多年,我的「品菜」能力應該有進步了吧!
如果你問我最懷念媽媽的哪一道菜?我會說鹹稀飯!因為簡單的它,總是能溫暖我的胃。材料有:稀飯、炒香的絞肉、蝦皮、香菇、炸香的芋頭、有帶皮脆脆的菜圃、蔥花、胡椒。媽媽說重點就是煨到起鍋前再將菜圃與蝦皮放入,才能保有香脆的口感!我個人會再多加上刨絲的胡蘿蔔、切絲的高麗菜與芹菜,來增加纖維質與自然的清甜味。
小時候簡單的家庭生活或與家人一起做的事,總會讓現在的我微笑地回味…。
例如媽媽會在假日備好水餃餡,全家一起在餐桌上包水餃,3個小孩會自己包一些怪異的形狀,只為下鍋後認得自己的傑作,最後還要自己將它吃掉。當年國小一、二年級上半天課的我們,遇到上下午課時,媽媽會教導我們如何自己開關瓦斯爐、自己熱飯菜或自己蛋炒飯…,吃飽中飯後自己去上學!那時身高不足的我,還得拿小板凳墊高才能搆到炒菜鍋…現在的我,可以理解當時要上班的媽媽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智慧放手讓我們自己來,而不會過度擔心我們一不小心就將房子燒了。
端午節當天媽媽也會備好粽葉、糯米、有胡椒味的醃肉、炒過的香菇、蝦米、油蔥、花生等料,在兩張有距離的椅子背橫架上竹竿或掃把,掛上棉線,將料盤放其下,全家不管男女都搬小板凳坐在兩側,一起包肉粽。
長大之後跟同學、同事們閒聊,才知道原來我哥會包肉粽是很了不起的事,因為一般的家庭都有「君子遠庖廚」的觀念。但媽媽從小對小孩分擔家事卻是一視同仁的,洗碗、餵狗、倒垃圾、晾衣服、收衣服幾件事,3個小孩每周輪流做不一樣的事;假日拖地1人負責一層樓,媽媽負責在一樓廚房洗拖把,以拖把的乾淨程度判斷是否須再拖一遍。雖然貪玩的我們,總是會「機伶」地想一些應變的方法來做家事,但現在回想起這些點滴,我倒是很感謝媽媽將我們教導與訓練成一個擁有生活智能與生活常規的人。
當我有機會可以成為「人妻」時,假日我盡可能自己下廚,並非自己多會作菜,而是因為烹飪對我而言是一種生活享受,是一件有趣的事。從備料、烹煮到享用的過程就像作設計一樣,每道菜的材料與步驟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煮出來的口味卻是千變萬化、各具特色。
家中老爺常跟朋友形容我的廚藝時好時壞,還常常會天外飛來一筆地自己創作一些不按牌理出牌的菜色,所以朋友笑說那我可以等你廚藝「時好」時,再到你家作客嗎?我親愛的朋友,別擔心!因為有時聚聚這件事是「人」影響著感受,而非食物本身…,歡迎你們隨時來坐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