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流浪?流浪意味著什麼?尋找?放空?逃離?重整?參加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的徐芳筠在獨自一個人旅行了兩個月後,學會了認識自己,學會了欣賞未知,學會了用「心」生活…
文圖│徐芳筠
全場的氣氛緊繃,大家一陣交頭接耳的騷動。拍賣官開拍聲起,藏家們爭先恐後的舉牌奪標,情緒隨著拍賣會進行,金額不斷增加而高漲。現場舉牌和電話上爭相競價,叫價聲此起彼落。一千萬,一千五百萬,兩千萬,三千萬…過了好像許久「SOLD砰!」難得一見的乾隆白玉御璽以六千三百萬港幣成交,刷新世界拍賣記錄。拍賣官落槌的那一刹那,瞬間的寂靜,幾秒鐘後,觀眾們才回神過來,不可置信地報予熱烈的掌聲…
這是我流浪前的生活。
我流浪的故事,應從我十五歲當上小留學生開始說起。「其實,我一直在流浪…」當我想彌補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重新回到台灣的土地上時,已經過了十八年。
之前累積的經驗讓我幸運地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當時天真地認為自己能夠馬上適應,雖然也時常提醒自己東西文化的不同,但外表看來有自信又堅強的我,在遇到工作上的挫折和辦公室文化的挑戰時,開始懷疑起自己所有的行為、能力和判斷。
在著手寫雲門流浪計畫書時的我,是徬徨、無助和迷失的,我甚至無法相信自己是那麼脆弱和不堪一擊。在一次朋友邀約的小型演唱會中,被原住民歌手巴奈的歌聲(一種遍嚐苦澀後對生命的開朗豁達),深深的感動,我在計畫中寫到─
我知道人生的本質就是起伏
只想認真的活出自己 相信自己
她的歌聲讓我有了勇氣我再次背起行囊,開始在自己的家鄉流浪、尋找…希望再次找到自己。就這樣,我踢掉了高跟鞋、脫下套裝、收起名牌包、穿上t-shirt和短褲,帶著防曬油,開始了一個人的貧窮流浪之旅,結果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收獲,只能用心體會」。
我吃遍北中南,足跡到了台南、高雄、台東、都蘭、蘭嶼、花蓮和預料之外的阿里山。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好心人贊助我住宿,讓我省下不少費用。所以曾有朋友還建議我應該寫一本如何在台灣騙吃騙喝的書。不過,若要認真想,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發生的…出發前,我時常在焦慮和興奮狀況中徘徊。思考了許久,我決定放下過於執著和控制慾的個性,挑戰自己的習慣,不自我設限。那個喜歡任何事都有計畫和詳細安排的我,開始體驗放逐、放慢地過日子。
> 拿出豁出去的勇氣,隨遇而安,在意外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因為沒有刻意的安排,也沒有太多事前準備、旅遊書和一群同伴,我學著用「心」去體會當地的人事物。靠著最基本的人與人的互動,感受當地的深層文化。因為如此,反而多了許多驚喜。
記得抵達台南時,熱到發昏,剛認識的友人為盡地主之誼,帶著我去了在地人才知道的景點;高雄借住的CHEZ KIKI年輕民宿男女主人,聽完我的故事,決定讓我要住多久都行;剛認識的朋友只是一通電話,就讓欣賞有勇氣一個人流浪的張大哥收留我住進都蘭的小木屋;雅美族的潛水教練因為知道我不會騎摩托車,在我於蘭嶼的四天,騎車載我到處探險;花蓮「自己家」民宿老闆娘,因為希望好人滿天下,答應讓我免費住宿;還有無預期遇到的鄒族莊大哥邀請我到阿里山,招待我住在他工作的飯店,煮咖啡、備早餐,帶著我在只有員工可以開車出入的園區內遊玩。…太多太多的感動,讓我知道台灣人真是很有人情味。那種感動,是不能用金錢或任何有形的東西去衡量的。
被幫助一分,想回報十分,再拿九十分去幫助別人。也因為如此,我雖然去過十幾個國家旅行,對這次台灣之行,感觸卻是最深…放下既有的價值觀和邏輯,謙卑地、開放地去體會台灣文化和思維的多樣性。我刻意不以觀光的角度,而用居遊、慢遊的方式去體驗。感覺到許多純真與勇氣,也衝擊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因為共通的語言,我得以能和當地人交談連結,雖然大家背景,成長環境不同,但由於能夠深談,因此得以在不同中找到共通點。滿溢的收獲和體悟,讓即使狼狽不堪,被蚊子咬到全身都是包,熱到全身毛細孔都在滴汗,過敏發癢,好幾次中暑的我,毫無任何怨言。
> 人是台灣價值所在/台灣之光為什麼要在國外不在台灣?
回國後,最常聽到,也最訝異的就是別人問我:「國外那麼好,你為什麼要回來?」通常我會回說:「誰說國外比較好,讓我告訴你台灣比國外好的地方。」最後,大部分人都會用力點頭承認台灣還真不賴,要求我應該多去告訴其他人,讓我很納悶大家怎麼不知道。
在旅途中,我重新認識自己文化的美好,看到了台灣新價值。我覺得,台灣的價值不是在國外顯赫的成就,而是在台灣社會每一個角落裡,那些努力不懈、默默為台灣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的許多人…
高雄繪本咖啡店「小樹的家」裡,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別人,接受(她)要做的事可以很小的瓊文;把自己的店關起來去搞社會運動,要政府不能拆古蹟的咖啡店老闆「豆皮」;自掏腰包創辦兒童美麗書屋,讓社區小孩在閱讀中看見世界的知本珍珠奶茶店老闆夫婦…我看到許多在台灣照亮別人,平凡卻不平庸的人。誰說台灣之光不能在台灣?在我們追求國際化的同時,是否能先看到自己的好?
> 人需要的東西很少,想要的太多
之前的工作環境,行頭不能少,而流浪讓我發現,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只是想要的太多。捨去想要的,快樂變得很容易。一雙夾腳托,甚至不穿鞋,我就能看山看海。如果有了網路和冷氣,反而覺得是自己賺到了。
記得自己常因為反應太慢,被聰明的小黑蚊飽食一頓後,才在生氣中開始有了一番體悟。我發現自己常常敏感地觀察外在的世界,分析所有事情,可是對自己,卻沒有花心思。我們看起來都很忙碌,忙東忙西,忙著追求。以前上班通勤時,如果發現自己沒帶書,沒東西可看,會慌張焦慮,一點都不平靜,也無法享受悠閒。給自己的藉口是不想浪費時間發呆,後來發現原來是自己在裝忙,逃避獨處這件事,也忘了和自己對話,看看內心的風景,聽聽心裡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要什麼。我,開始提醒自己要自省、自覺、自信。
一天在台東認識的朋友來到我住的地方,晚上很安靜,她隨口說:「哇!這裡聽得到海浪聲耶。」我懷疑她的聽覺,過了幾個星期,在她要離開的前一晚,我突然聽到了海浪聲像環繞音響一樣地大。原來,是我之前心不靜,所以聽不到。台東的日子,讓我放慢腳步,修一份心平氣和。心一靜,許多平常聽不到的聲音,包括自己內心的聲音,都開始聽到了。
> 成就別人的同時,自己會感到富足
當初的流浪之旅,除了想多認識台灣,還有單純自私的想重新找到自己。當新聞稿出來,看到大家對我的期許是「推廣台灣本土藝術家走向國際舞台」,讓自我要求極高的我有著不小的壓力。不過,很開心的是在結束流浪不久後,我真的帶著前流浪者阿貴楊士毅導演,受邀參加了希臘科斯島第二屆國際影展。阿貴的短片「爸爸的手指頭」在國外大受好評,讓大家看到台灣年輕導演的實力。經由我的翻譯,阿貴與國際導演和記者們分享創作理念和心中感動,讓我真正體會到「成就別人,自己也會感到富足」。同時,我也學著捨去在接受別人幫助時的不安,慢慢說服自己,去接受別人對自己真心無求的付出。
若要為這次流浪做個總結,那就是「認識自己是品味人生的開始」。當我跨出那一步,不自我設限,把自己當作透明水彩後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像是一面鏡子,讓我更看清自己,而且很奇妙的是,「在用心聆聽與接受別人時,我也重新學習接受自己。」
流浪的每一步,我都用心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在流浪結束後,對於自己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我似乎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很喜歡一位藝術家說過的話:「藝術顯然不是我生活中的目的,生活本身才是我的目的。」在流浪的生活裡,我很感動於台灣人的可愛,熱情和友善。期待在台灣不同的城市裡找到如朋友所說台南老房子擁有的「更深層、更屬於庶民文化中蘊藏的理念與傳統」。也許在台灣有許多朋友願意用自己所能去支持藝術家,但都忙於工作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那就讓我做一個橋樑或連結,用我的所能去幫助值得幫助的藝術人吧!
後記│
最懷念的在台東的日子,那裡有樂天知命的原住民;有經歷許多、看清是非、 看淡名利的人;有尋找靈感,充電為日後打拼的人;有短暫停留、逃避、失戀或失意的人,也有徘徊在迷惑中的流浪之人。我跟他們學著放慢腳步,享受簡單生活的美好。
還記得那偶然的蘭嶼行。因為沒有什麼準備,到了當地後經友人介紹住進了一間民宿。大部分到蘭嶼觀光的人,一下飛機就租摩托車以方便活動。當民宿媽媽得知我不會騎機車時十分慌張,我還得安慰她,表明自己不是一般觀光客,而是會在部落到處走走,體驗當地生活。後來跟民宿媽媽打聽一位朋友提到的浮潛教練後,她二話不說當場打電話把教練找來。在與這位蔡教練聊了一下午後,接下來的四天,他都騎著車來民宿載我。天氣熱到令人發昏,但是每天背山、看海、吃飛魚配地瓜,聽了好多達悟雅美族的習俗、成長過程、思考邏輯、自我認同的衝突和到台灣辛苦打拼的故事…深深衝擊著我,讓我深思著自己的生活價值與態度、文明vs野蠻,還有是否一套邏輯適用於所有人?是否成功的定義只有一種?…
有一次,蔡教練騎車騎到沒油,被迫停在路邊,必須等認識的人過來解救(油箱指標其實一直都是壞的,因為蘭嶼的海風使許多機器容易故障)。原本遇上這種狀況會氣急敗壞的我,發現自己竟冷靜微笑地走到海邊的涼亭,慶幸著因為這個意外,讓自己可以在之前一直經過,卻沒有時間停下來的觀海一角停頓片刻。沒有焦慮的結果,讓我在那個片刻換來一個讓我感動落淚的故事。那天是在外面十分鐘就會脫一層皮的蘭嶼平常日。我們看著海,坐在涼亭上,蔡教練說起了他幫忙蓋這個涼亭的第一天,下海救人,一個台灣大學生。他靜靜地訴說著,不帶太多情緒。救護車三、四十分鐘才來,車上並沒有足夠的急救儀器,到了醫院,醫生說可能沒辦法了。「那是很遙遠,很久以前的故事了。」蔡教練說,而我的心卻還是狠狠地揪了一下,感覺到了他當年的無力。
離開的最後一天,蔡教練帶了凌晨抓的龍蝦當我們的早餐,還跟親戚借了車子帶我環島,介紹了一些私人秘密景點。回程只訂到船票的我,很容易暈船,遺憾不能上船板看飛魚和海豚。儘管如此,我卻很開心自己沒有靠著旅遊書,而是一個人,用著心,體會感受,交談互動,我是這樣認識蘭嶼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