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l_1s.jpg  

今年在世界新聞攝影展中,我們安排了六場音樂會,介紹了韓國、阿根廷、布吉納法索與南北印度的音樂,還特別在5.7晚上7:30進行一場名為「音樂無國界」的演出,邀請不同國籍的音樂人即興演奏,因為我們相信音樂是可以沒有界線的,音樂是可以不懷偏見的

文圖│玉溪有容編輯台 

(上圖│中東手鼓 Doumbek/ 以色列、巴基斯坦一帶的手鼓,傳說是摩西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時,在曠野飄流途中所改良的樂器。它有五個基本音和左右手各自的輪指打法,這打法使其鼓聲聽來與眾不同。早期中東手鼓和非洲鼓皆依附舞蹈而存在。演出者Jamal Mohamed。)

2002年,39歲的華爾街日報記者Daniel Pearl在巴基斯坦調查蓋達組織時遭到綁架,最後不幸遇難。不久後,他的家人以其名在美國創辦了一個基金會,其中最主要的任務不是宣傳反恐,而是舉辦世界音樂節。因為生前熱愛音樂的Daniel深信「音樂」是很有力的工具,能帶著我們一步步跨越文化的鴻溝。

下圖│甘吉拉鼓Kanjira/源自南印度的古老樂器,是僅次於魔力單甘鼓的常見鼓樂器,也被稱為印度蛇鼓。在所有印度鼓中算是難度相當高的,體積雖小,但聲音嘹亮,爆發力強又兼具速度感,聲音表情豐富,不只可輔助魔力單甘鼓,也能獨奏。演出者Cody 

Codys.jpg  

圖│魔力單甘鼓Mridangam /己有千年歷史,是南印度Carnaticup音樂中最常見的樂器,傳說北印度的塔不拉鼓就是把魔力單甘鼓一分為二。在印度的神話中,此鼓是象神Ganesh和濕婆的坐騎公牛Nandi所持的樂器。演出者Poovalur Sriji

印度融合爵士「橋樑樂團」團長Poovalur Sriji_小檔.jpg  

每一個文化中所產生的音樂,讓我們得以聽聞彼此的差異,藉由它,我們或許可以更柔性地尊重不同的文化。因此在今年的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展中,我們以音樂為名,希望這些截然不同的世界音樂能引領我們縮短彼此的距離,甚至偏見,讓我們在樂聲中找到那座連結彼此的心橋,在琴音中化掉國界的區隔,看見我們是如何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照片 107s.jpg  

上圖│西塔琴Sitar/ 北印度最重要撥弦樂器,在18世紀蒙兀兒王朝未期廣為流傳。西塔琴可說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樂器,不論是在北印度的樂器合奏、吟唱或傳統舞蹈,甚至西方融合音樂中,西塔琴都極為普及。演出者金光亮平

下圖│塔不拉鼓Tabla/印度常見的古典節奏樂器,在流行音樂或宗教音樂中都常被使用。傳說是十三世紀的印度詩人Amir Khusrau把南印度常用的魔力單甘鼓(mridangam)一分為二,成為今日所見的塔不拉鼓。演出者若池敏弘。

IMG_0385s.jpg  

下圖│非洲鼓Jembe/有一說法是「Je」意指「走在一起」,而「mbe」則為「和平地」,因此Jembe表示「和平地走在一起」。它是由曼丁人所發明,他們曾擁有西非最強大的國度-馬利王國。十三世紀時,它已是眾多非洲部落的重要樂器。十九世紀中至未期,很多西非人希望從殖民者手中獨立,所以出現了很多Jembe合奏團,藉此重建民族自信。演出者Issouf Koné

 kones.jpg  

 

韓國二人樂團[suːm]

下圖

│觱篥piri/亦稱笳管,高句麗時從中國傳到朝鮮半島的木管樂器代表,也是鄉觱篥的簡稱,鄉觱篥音色比一般雙簧管渾厚宏亮,常見於韓國宮廷樂或民謠伴奏。演出者朴志夏。

│伽倻琴Gayageum/撥弦樂器,常用於獨奏和歌唱伴奏,新羅時代開始在朝鮮流傳,已有1500多年歷史。最早的伽倻琴有12條弦,由於底板的共鳴箱,使它具有淳厚的音色。現代的伽倻琴的弦有的增加到18或21條。演出者徐廷敏。

韓國二人樂團숨[suːm].jpg   

下圖│探戈手風琴bandoneón/1846年左右出現的樂器,之後隨歐洲至南美的移民傳入阿根廷,因其音色及極具張力的節奏特性而深受歡迎,也是與阿根廷探戈舞蹈搭配的絕佳樂器。由於Astor Piazzolla等手風琴大師的影響力,bandoneón風行世界各地。

 alvins.jpg  

每一年,世界新聞攝影展的得獎照片帶著我們巡覽世界不同的角落,而爭戰的殘酷與民族國家間的對立從未在這個展覽的影像中缺席,至於因這些對立衍生出的悲劇更是不計其數。到底除了不可抗拒的天災之外,人禍所帶來的身心創傷是否可以因我們願意多了解並接受彼此的差異而減緩呢?在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音樂裡,也許我們可以暫時放下偏見,聆聽對方的聲音,欣賞別人與我們的不同,而不將那些「不同」視為開戰或對立的正當理由。

 

我旅行的時間很長,旅途也很長。

天剛破曉,我就驅車起行,穿遍廣漠的世界,在許多星球之上,留下痕跡。

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最簡單的音調,需要最艱苦的練習。

旅人要在每個生人的門上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

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心中最深的內殿。

/ 節錄自泰戈爾頌歌集

arrow
arrow

    garden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