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6024s.jpg 

文│葉姿吟         走進印度最窮的比哈省,處處可見貧民窟,但就在緊靠著佛陀初轉法輪的鹿野苑旁有個小學校,這個學校的牆上用漆寫著「Alice Project (愛麗絲計劃),校長Valentino Giacomin來自義大利,校園裡種滿了樹,還有一塊很大的菜圃,而最引人注意的則是一走進學校就會看到一個印度教的神壇,再往裡走去,又看到了一個佛教的舍利塔,而往旁邊一看,竟還有一個角落置放著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校長說:「如果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沒有開始教他們尊重別人,就不要指望他們長大成人後會懂得尊重,而學會尊重別人的宗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如果我們能接受別人的信仰,之後我們也會尊重不同的文化差異。」

Rotation of new folder (2) 087s.jpg 

Rotation of DSCN5569s.jpg 

這個學校的第一堂課,既不是數學,也不是英文,而是靜坐。其實這種安靜坐著,專注吐納的練習基乎在每個宗教中都有,因此在校園的設計上就考量到讓每個來這裡讀書的孩子只要一進到學校就可以到自己宗教的「專屬角落」去靜坐。以此,展開新的一天。

 

Rotation of new folder 2 002s.jpg 

愛麗絲計劃之名取自Lewis Carrol的知名著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在這裡,愛麗絲具有一個象徵性的意義,意指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如同夢遊仙境的愛麗絲一樣,跨越那有意識與無意識、外在與內在實象的界限。

愛麗絲計劃的誕生是因為一帬教育工作者對現今教育體系中普遍出現的問題有所反省跟質疑所致。二十多年前,愛麗絲計劃以「統合」為概念與基礎,希望為現代教育走出另一條路。這裡所謂的「統合」指的是身心與外在世界的整合,一種「和諧的依存共生」,也就是說我們在身體、精神與靈性上其實都是與外在一切合為一體的,整個自然界中是不存在分離狀態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像「州界」這種東西真的就只是因政治性的概念才出現的。

Rotation of new folder 2 014s.jpg 

所以如果我們超越這種概念性的想法,我們將會找到一個沒有名號、沒有語言國界、沒有專屬或國籍宗教等等的空間。那是一個屬於所有人的空間!在那個空間裡,所有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傳統的人都能沒有任何差別待遇地去互相溝通並藉此了解彼此,這就是愛麗絲計劃!一個從我們自身中發現和諧的教育方法。

當然要實現愛麗絲計劃首先是要統合孩子的身心,然後接著再與外在的現實世界達到一種整合。這也就是為什麼來到愛麗絲計劃當中的孩子,一天開始的第一堂課是靜坐,接著他們還得上瑜珈。這兩堂課,都在幫孩子安靜下來,統合自己的身體、頭腦與心靈。藉由這樣的訓練,孩子有可能在未來人生中碰到任何問題或挫折時,有能力知道如何透過深呼吸、調息等方法讓自己冷靜下來。在生命中,這或許比英文好或數學好要來得管用!

這個學校裡的孩子正如愛麗絲一樣,他們被引領進自己的仙境。老師們只是教孩子們全神貫注觀看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分享他們所經歷的感受。在訓練身心統合的過程中,這個察覺自己情緒變化的過程被稱為「享受心戲」。

new folder 2 013s.jpg 

此外,愛麗絲計劃非常強調打破「二元對立」的概念。我們現在活的世界是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好與壞、生與死、快樂與不快樂、對與錯、富與貧,而只要這種分野存在一天,對立跟衝突就會不會減滅。心理學家Ken Wilbser曾說:「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衝突的世界?最簡單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充滿界限的世界。每一個界限就意味著一個戰場的形成,而人類的險境是─界限一旦越牢固,戰鬥的防守就越堅強。這就像人越戀棧享樂或越是成功,就會越害怕失敗;對『生』越是執著,對『死』的到來就越是害怕;越是看重的事就越怕失去。世界上大多數的問題可以說都是界限跟對立所創造出來的,而我們自己正是那界限的創造者,所以我們也是對立的創造者,因此也是衝突的創造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中、家庭中與國家中日日奮鬥於創造不同的界限,而這種界限跟衝突似乎也是教育系統的一環。某種程度上,現代教育說穿了是去教孩子學會在那裡以及如何畫下界限,然後再去處理那被劃界的局面。」

教育所給我們的知識不應該是為我們帶來內在跟外在的紛擾、失序與混亂,也不應該是傳遞競爭的概念,因為競爭太容易就會演化為極端的野心,然後變成衝突與暴力,而它們將創造恐懼與比較。我們可不可能教孩子不要比較、不要分裂跟劃界、不要腐敗呢?現代教育能不能教導孩子擁有一個完整而不支離破碎的心?能不能讓他們學會洞悉自己內在與外在的世界呢?我們一生中花了那麼多年的時間在接受教育的洗禮,我們又期待從中學到什麼來面對人生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rden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