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四韻1s_146x89 觀音四韻2s_146x89 觀音四韻3_146x89  觀音四韻4s_146x89 

三百年前郁永和夜宿淡水河口,描述當時的情景:「蟬琴蚓笛,時沸榻下,階前潮汐時至。出戶,草沒肩,古木樛結,不可名狀,惡竹叢生其間,咫尺不能見物……海風怒號,萬籟響答,林谷震威,屋榻欲傾,夜半猿啼,如鬼哭聲……」。

 

1895年馬偕牧師在《臺灣遙寄》一書中寫下了:「我們的船起了錨,悠悠地駛入淡水河口,在南方我們進去時在右邊,有觀音山高700呎,遍生繁茂的野草、竹林、榕樹和樅樹,山麓有許多農家,隱現於古老廣大的榕樹,隨風搖曳的楊柳及多刺的柏樹籬笆之間。」

 

1926年仲摩照久形容昭和時代此地的樣貌是:「市街是沿著淡水河右岸呈細長狀,居民幾乎全是台灣人,日本人的人數極少,淡水街後有大屯火山群諸峰,前面隔著淡水河,可遠眺觀音山秀峰,風景之美冠於臺灣北部其他各地。」

 

2000年我走在水泥牆圍成的迷宮中,建築物遮去了大半景深,觀音山上插滿了墓碑,河水隨風送來一股腥臊。這是靠輪子移動視點的世界,雙腳踩在路上好像過於落後。在我後面,什麼都沒有,除了可怕的喇叭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rden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