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9拓樹皮 (15)s.jpg  

作者是一個體制外的幼兒老師,長年來一直在想著到底要如何讓每個孩子都專心學習,最後她所做的並不是加強「教室秩序管理」,而是不斷想辦法瞭解孩子的需要。

文│黃又青  圖│玉溪有容編輯台

 剛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我只關心孩子對我想要教給他們的東西是否都吸收了。但是,不需多少時日,我就發現我的這份關心,經常被孩子們給攪亂,原因是孩子們有自己的意見,對於我的課程安排經常視若無睹,而即使有些孩子會因為「老師說」,所以坐下來聆聽我的「傳授」,但他們其實是心不在焉,經常都在等待著「溜走」的機會。當然,也有真正買我帳的孩子,他們聽我傳授,我看他們回應,那種氛圍與互動讓我獲得些許成就感,也是這樣的師生互動使剛步入教育行列的我願意留在教室裡。

但是少部份買帳的孩子其實還是無法使我滿意自己的課程安排,我想知道其他孩子為什麼坐不住?為什麼會想溜?我所想要給他們的東西是如此美好與誘人,為什麼他們不想要?

我第一個想到的辦法是改進教學,因為一定是我沒有把好東西呈現得盡善盡美,所以才不吸引孩子。於是,我努力發想更有吸引力的活動、製作更有趣的教具,當孩子別過頭去注意別的事情時,我用更戲劇化的方式說話,使他轉過頭來注意我。總之,我就是要孩子看我、注意我,因為我認為只有我這裡才有他們當時該吸收的東西。

不過,當我自認為我的教學方法與內容越來越圓融、豐富時,買帳的孩子似乎沒有如我想像中的按比例增加,而孩子的專注力似乎也沒有因為我的「進步」而有太多差別,也就是說會走的就是會走,想溜的就是想溜,願意留下來的就是會留下來。對於這樣的狀況,我安慰自己說:「啊!再也沒有人比幼兒擁有更自由的心智了。」

只是,那樣的想法無助於執行我身為老師的責任─幫助孩子學習與成長。到底要如何教才有效呢?如果改善的教學技巧仍然沒有辦法讓每個孩子都專心學習,那麼我還有什麼辦法可想呢?學幾招教室秩序管理技巧似乎是另外一條路,但我其實不是那麼相信幾招管理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專注聆聽。我得想辦法瞭解孩子才行。

幸運的是,我得以尋求一位資深老師(附註)的意見,她反問我:「在教室裡,你想知道什麼?」這簡單,我想知道孩子為什麼離開。然後她建議我做有目標的觀察記錄,也就是說我得從我的觀察裡找到「孩子為什麼離開?」的答案。於是,我開始學習記錄,我一邊記錄一邊思考,並同時分析推理所觀察到的孩子行為。

漸漸地,我發現孩子之所以不過來聆聽我,是因為還沒看完一本書,他的專注力正在那本故事書上;也發現孩子之所以想溜,是因為她想去絨布板角落,用絨布偶創造一個故事,因為哪幾個絨布偶正吸引著她;我看到小女孩為了自己的遊戲權,而不斷創造角色去說服拒絕她的小男孩;也看到小男孩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必要,而不斷想像遊戲的情節,好讓自己參與假裝……

我的觀察記錄即將進入第十年,我也終於明白這位資深幼教老師所認為的老師責任是─肯定孩子探索事物的必要,幫助孩子體驗他們所認為有意義的東西,這就是幼兒的學習方式,甚至,我們應該說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探索生命裡值得探索的事物。

終於,我從教學方法和秩序管理的桎梏中解脫了,我自由了,因為我從孩子說故事的眼裡,感受到單純的快樂;也從孩子的遊戲裡,看見他們探索生命的蹤跡,而這也正是我尋找許久的人類生命該有的模樣,這當然也包括老師的生命。

對於教育現場的老師們來說,教育可以談教學內容與技巧,但那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任何一種方法對孩子都有被吸引和不被吸引兩種結果。教育也可以談教室秩序管理方法與技巧,但那也不是最可靠的,因為新招終究會變舊招,而被識破,然後徹底無效。

教育最應該被拿出來談的,但可惜也是最少被談到的,其實是「孩子需要什麼?」這個最首要的問題。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你想過嗎?

 

附註│資深幼教老師是Vivian Gussin Paley是一位備受尊敬的美國幼教前輩,自1979 

      年至今,已寫了十三本探討幼兒的書,其中十一本已有中文版。我無法道盡她的教育

      哲學或她對幼兒教育界的貢獻,我僅能在此分享我學習她藉由寫作的探索方式所得到

      的啟發,尤其是對教育意義的體會,並藉此表達我對這位資深老師的敬意。Vivian Gussin

      Paley在她最新被譯作中文的書《小小孩都需要的教室》中曾說:「一旦老師找到某些

      真理,他們便再也無法以其他方式進行教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rden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