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多重地景s .jpg 

作者在2008年夏天帶了24位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到東京參加日本女子大學篠原聰子教授與他共同主持的住宅工作營後,意外地有了一趟「越後妻有」之行。出發前,他對此地一無所知。然而旅途中的山川起伏與良田沃 野,「土地與人」的關係卻一再撼動他。

文圖│畢光建 

 

淡大與日本女大已是第三年的兩校互訪了。今夏我們一起在東京城裡辛苦的工作了十二天,完成了東京神樂版區﹝Kagurazaka﹞一個老舊社區的住宅策略與設計。最後回國前,日本女大師生安排了一個旅行,我們拜訪的地方叫「越後妻有」。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

日本島西海岸新瀉縣的越後妻有是日本的稻米之鄉。幾世紀以來,該地區一直維持著優美的農業地景,居民也一直過著樸實清苦的農村生活。過去半世紀,日本經濟與社會快速蛻變,越後妻有在轉變的過程中,長期面臨著農業萎縮與人口流失的結構性問題。於是地方政府在2000年推出第一屆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希望藉此活動,帶動地區的產業、觀光、文化、藝術與生態的復甦。進而試圖探討當代多元內容的農耕生活的可能性,希望藉由經濟與產業的再生,能說服年輕世代回到鄉村,回歸自然。

 

02 越後稻田s.jpg

九年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三年展」重新處理土地、農耕與人的關係的企圖,顯然點燃了藝術與觀光兩項產業的希望,而在「振興產業」與改善「人口結構」上的成效,則始終欲振乏力。雖然成就未定,利弊互見,然而清楚看見的是政府的決心、執行的徹底、藝術產出的高品質,以及觀光業輕柔地進入古老的農地。

 

│地理背景

「越後妻有」地區在日本新瀉市南端 90 公里,面積 762.35 平方公里,大於23區的大東京市,約略為台北市的2.8倍,台北縣的0.37倍。高層變化在海拔2145m和81m 之間;此區包括:十日町市、川西町、津南町、中里村、松代町,松之山町六個鄉鎮。

 

越後妻有西陲為高層250m到800m之間的奏摺狀高山縱谷區,信濃川由南向北流,河谷台地逐水展開,形成九個階梯狀的盆地,為日本最大的梯田稻作區。當地的闊葉天然林區佔全區面積的54.4%,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闊葉林區。過去25年間,越後妻有的林地面積,增加了11.5%,它部分地說明了農地廢耕的情形。

 

04 寒村s.jpg

冬季,西側中國內陸的寒流經過日本海東移,吸收對馬海峽的暖流帶來的潮氣,在中央山脈的阻擋下,帶給越後妻有地區豐沛的雪量,她是全球雪量最豐沛的地區之ㄧ。闊葉林區的腐葉經由信濃川帶回海洋,也創造了日本海上最豐饒的漁區。

 

察諸日本群島的遠古時期,人類活動在越後妻有的遺跡頻仍,這說明了此區適宜人居。由於闊葉林的落葉厚厚地覆蓋著越後山區,肥沃的高地土壤和信濃川河域創造了禽獸棲息的最佳條件。大約在西元前12,000年至西元前300年的繩文期Jomon Period,人類穴居和獵食的活動已經在此發生。特別是在距今4,500年前的繩文中期沿著信濃川中游的河谷地區,以越後妻有為中心,有成熟的窯燒器皿陸續出土,驗之以繩文中期考古遺跡分佈的數量和密度,此區已有大量的人類出沒。

 

│社區背景

因為冰雪封山的長冬,社區發展出一套互助系統,目前仍維持了約200個互助社區。1955年越後妻有地區有85個小學,這說明了長冬時山區裡的通行限制,小學同時也是互助社區的中心。在嚴苛的冬季,這裡的村落農戶彼此依存,互助自足,度過長達半年的雪季。

左圖│寒村與小學生/佐藤一善攝

 

山區裡因為農耕、地型或天候,社區自然形成,不需要「營造」,它會因需要而發生或消失。社區的組織化建立在客觀條件上,它是解決具體問題的答案。在小農制的農業社會裡,它是真實地被需要,而非想像出來的,也不是殘留的緬懷或鄉愁的產物。

 

台灣大部分的城市已經步入後工業化的都市型態,人與人、人與家庭的疏離,乃至於家庭與家庭的疏離,是我們共通的生活經驗,即便部分的我們不習慣或不願意,客觀的事實並沒有因此改變。價值的傾倒是危險的事情,但這也是現代人無可奈何的事。

 

相較於越後妻有的山區村落或傳統的互助社區,我們面對的都市問題與之相去甚遠。我們也許應該在丟出答案前,先釐清我們面對的問題。台灣政府熱情投入的「社區總體營造」,應該不是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城市的萬靈丹。

 

│文學背景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許多著作中,最廣為流傳的名著應該是「雪鄉」,小說裡那段纏綿的雪國戀情,就是發生在越後妻有的冬天。男主角島村第一次遇見女主角駒子是在火車上,當時兩人並不認識,年輕的島村將抽象的愛情想像投射在同車陌生女子的側影與窗外的雪景上。下面節錄川端小說中有名的一段文字:

「… 然而,景色卻在姑娘的輪廓周圍不斷地移動,使人覺得姑娘的臉也像是透明

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從姑娘面影後面不停地掠過的暮

景,彷彿是從她的臉的前面流過… 。這使島村看入了神,他漸漸地忘卻了鏡子

的存在,只覺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水上勉的純文學作品大抵是以靠日本海的「北陸」為背景,因為這裡是水上勉的故鄉。1919年他出生於福井縣一處臨海叫作若狹的寒村。福井的天候地理條件與越後相近,越後妻有在福井縣的北邊不到30公里的地方。水上勉出生於木匠之家,父親常年在外,由母親一人務農,維持著有幼兒五人的家計。他是在極貧的環境裡長大,九歲離家,在京都寺廟裡做過七年和尚。「越後親不知」小說裡的山村故事,應該是他從自己童年生活經驗中自然流溢出來的。其中敘述越後的山區裡,揮之不去的窮困與村民長相伴守的許多故事。

「從越後的親不知,沿著兩岸斷崖徒壁的溪流歌川,往上游約五公里處的深山裡,

有個叫作歌合的寒村。歌合僅有十七戶人家,看著這些緊貼著溪谷坡面,在屋頂

上放著石頭的簡陋住家,實在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要在這麼偏僻的地方生

活呢?這個村莊真寂寞的可憐。」﹝越後親不知﹞

 

│農耕背景經過好幾個世紀,越後妻有的農民發展出一套成熟的「高山水稻」養植法,直到今天,越後妻有仍是日本最主要的稻米生產區。這裡的農民截彎取直主流與支流的彎道,改造山區的地型,在廢棄的河道上創造更多的沃野良田。繼之,他們將村落建立在由彎曲的舊河道所圍繞,但已剷平的高地上。因此,一個一個山區的生產台地,沿河展開,形成今天的特殊而優美的農耕地景。

 

從1965到2002年的37年間,越後妻有地區水田面積的比率增加將近8%(全國水田面積的比率則縮減將近2%),它說明了越後妻有地區適宜水稻耕作。在2000年之前的35年間,全國農戶總量減少將近60%,而越後妻有地區農戶的減少則是略微超過40%。

 

│人口背景

今天越後妻有的人口位居全國倒數第二,僅次於離島Sato Island。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資料,在2000年至2015年之間的15年,全國人口只萎縮了0.5%,而越後妻有的人口則將萎縮12.3%。在2000年至2030年之間的30年,全國人口將萎縮7.4%,而越後妻有的人口則將萎縮34.6%。越後妻有除了嚴重的人口流失問題外,她的老齡化問題也是全國第一。

 

 │冬季的越後

佐藤一善是一位農夫,終其一生都生活在越後妻有的松之山町,他是一位道地的農夫,晚年學習攝影,以影像紀錄自己的家鄉,出版了「松之山─吾之故鄉」。我在當地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松之山森之學校」看到這本攝影集時,為之驚動。書中越後的冬季留給我浪漫而流連不去的印象,特別因為那是一個蟬鳴在耳的夏季午後。

 

遊蕩在展覽室裡,我看到牆角有一群小孩圍著一位老先生,他們正在學習用枯枝做手工藝品,老先生和藹的說明吸引了小孩,也吸引了我。似曾相似的神情讓我想起了攝影集的尾頁,有一張攝影師正襟佇立在架著腳架的相機前的照片。老先生比攝影師老了許多,但我心想應該就是佐藤一善先生。老先生親切地答應了在我的「松之山─吾之故鄉」上簽名,我跟著走到他的小辦公室,在迅速地清出一張桌子後,他把毛筆硯台端出來,工整地在頁首為我寫下自己的名字。之後,他找出一張衛生紙,壓在濕氣未盡的水墨上,方才將書本闔上還我。我們語言不通,我無法表達感激之情。但我看到老先生小心翼翼地處理著異鄉之人對自己家鄉的珍惜時,心想「他不只是在簽名,而是一個無聲的儀式」。

 

│有關大地藝術祭

累積2000年和2003年參展的藝術作品,「越後妻有大地藝術三年祭」擁有超過200件作品,保存為永久性展覽。參加2003年藝術季的藝術家共有157位,來自23個國家。下面列舉其中的七項作品,試圖以文字貼近她們的設計概念。

> 之一│農舞台

農舞台是一個集資訊、展覽、商業於一身,為旅遊觀光而設的白色建築。她形同蜘蛛,但是只有四支腳,每支腳都是一個入口或出口,它們收集來自基地週遭四個重要元素(溪流田野、商店街、火車站、與停車場)的旅人。

 

08 農 舞台s.jpg  

四個入口在建築平面上延伸交叉成X型的動線,連通主要的功能空間。越後的冬天積雪三公尺以上,因此農舞台的主要空間屆時仍將浮在愷愷白雪之上,遊客可遙望越後妻有四野的寒煙冬色。建築物下方的半室外空間,在冬天,將有厚厚的雪牆圍繞它,成為天然保暖的室內活動場所。而在仲夏的午後,這裡涼風來去自如,有遮陽避雨之效。屋頂的山型透空鋼架,依據當地冬季的風向設計,風雪過後,她將滯留厚厚的積雪,在屋頂上型成數個雪坵,因此,除了幾片垂直的落地窗外,整棟白色的建築將隱藏在白雪覆蓋的大地中。農舞台是由國際知名的荷蘭籍建築事務所MVRDV設計的。

 

 > 之二│教室

農舞台裡有一間小學生的教室,教室裡所有的地板、天花、牆壁、課桌椅、和設備等全部漆成綠色。教室是剛好是由一個正方形對半切開而得的三角型。三角型的長邊是明亮的落地窗,放眼窗外便是疊疊的梯田,稻浪起伏,綠油油的稻色由窗外接通室內的綠色。大自然的孩子向大地學習時,學習從教室延伸到真實的大地。

 

教室s.jpg 

 

> 之三│餐廳

農舞台裡的餐廳是由Matsudai Shokudo and Jean Luc Vilmouth共同設計的。他們的設計處理了五個元素之間的關係:鏡面的餐桌、有地景照片的燈具、窗外的梯田、食物和閒聊。當旅客走進餐廳,端著自助餐的食物,找到位子坐下後,映入眼底的是桌面上的影像,那是一張張越後妻有地方的鄉野風光照片反映在鏡面的餐桌上。仔細推敲才發現這些影像來自天花板上的一具有蕾絲鑲邊的巨大圓形燈具,燈具的面板滿滿的覆蓋著透明的影像。於是話匣子打開,從地方風物談起,再閒聊到桌上的食物,而盤中的食物是本地傳統的食材,它們就來自大片落地窗外的土地。在這間餐廳裡,生活與土地緊緊地扣合在一起。這是越後地方常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

10 農舞台餐廳s.jpg 

> 之四│夏之旅﹝Voyage d’Ete﹞

童年,記憶裡的夏天,有夢幻,有甜熟,有驚嚇,也有失落;它一幕幕地在這間廢棄的學校裡被掀開。這個作品是兩位法國藝術家Christian Baltansky和Jean Kalman的共同創作。

12 夏之旅s.jpg 

 

> 之五│月影之鄉

山區裡人口流失,因此越後妻有的中小學校日益荒蕪,前文提及的「夏之旅」便是裝置在諾大的一所荒廢的學校裡。月影之鄉則是另一所廢棄的小學,為了配合山區裡套裝旅遊的需求,建築師將小學改造成青年旅館。大地藝術季有200多件地景藝術,她們散置在762平方公里遼遠廣闊的山野裡。「悠閒地滯留山中數日」成為越後妻有最吸引旅人之處,「月影之鄉」就提供了迷人的山中夜晚。年輕人未必會因此返回山林,但是山裡的大自然與藝術、白天與夜晚交疊的旅遊經驗,是城市人的無法輕易忘懷的感知與經驗。

13月影s.jpg 

 

> 之六│鑿痕滿溢的老屋﹝Scratched House﹞

這棟老舊的木造農宅,是觀光客最喜歡的宅院之一。因為屋子裡的每一片牆面、每一寸木料都小心翼翼地覆蓋了一層綿密的刀痕,無論是遠觀或近看,觀者也許都能體會到流利瀟灑之中所不失的溫文爾雅。老屋歷時三年完成,前後約有60位與藝術或建築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參與,他們將垂危的老屋逐一拆解,再重新組裝。此後,他們每年都來,在古宅的室內留下一刀一刀的痕跡。雖然刀痕無處不在,然而細細讀過,幾乎找不出一絲凌亂與大意。山裡的日子應該就是這樣,它需要不停的勞動和無盡的付出。

15 鑿痕s.jpg 16 鑿痕s.jpg

> 之七│松之山森學校 ﹝Museum of Nature Science﹞

這是山裡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又名「蛇屋」,因為她的型狀神似一隻昂首游走的蛇。管狀的鋼板外牆上滿滿的蓋著一層土黃色的銹蝕,這個材料叫作耐銹鋼﹝Cortan﹞,鐵鏽反而是鋼板的保護層。蛇身滿布銹蝕的皮膚上,刻記著寒暑易守的次數,使她看起來蒼老而睿智。

18 蛇屋s.jpg 

 

室內的展覽室裡,循序呈列了許多圖片、說明、裝置、和遊戲,一一走完,便來到展覽室的盡頭。你會意外發現,面前落著一支幽暗隱微,筆直得似乎上通天廳的樓梯。在黑暗的樓梯裡,你靠著一丁點微弱的光線,只能義無反顧地努力往上爬。經過了許久、許久、許久 … 你終於來到塔頂。落地窗片外面的日光,逼得你無法直視窗外,這時,你才注意到牆上掛著一張巨幅的「春蠶出繭」圖,在侷促狹窄的塔頂,你無法迴避牆上的訊息。終於,你的瞳孔逐漸適應,在夏日驕陽的照耀下,窗外,你看到整個越後的山野,一層一層,整片整片的鋪陳在你的眼前,沒有盡頭,不願終了。

 

│「大地藝術祭」 的思考

九年來,藝術祭帶給大家許多靈感和激勵,同時也帶給大家許多未被回答的問題。我們仍然希望知道:此地外地人或國際旅人與在地的關係如何?她與一般的觀光小鎮有何不同?今天,年輕人與土地農耕的關係還有開發的空間嗎?今天,藝術真的與產業有關係嗎?產業真的與藝術一樣無國界嗎?藝術可以和產業一樣被管理嗎?

 

麥可海頓﹝Michael Hilden﹞曾經負責過芬蘭以及許多國際團體在環境政策上的擬定與執行。他認為:「農業、經濟和社會是混合體,不可能被分開處理。今天,已開發國家的農業模式與政策幾乎無一符合永續的精神。在農業上的生產成本與購買力之間,全球仍然存在著嚴重的落差。開發中國家有權力發展農業,但是需要永續性的全球控管。永續性關乎未來,然而成敗的關鍵卻在今天。」

 

「在地分工,全球管理」的全球化概念,在節能永續的思維模式裡,遭到真實與務實的挑戰,而其中以「農產品的全球化運作」所遭受到的質疑最大。無論是日本或台灣,我們都嚴重依賴進口糧食,像麵粉與肉品。因此,小國民眾的我們如果不作長遠算計,無論我們的電子加工業如何發達,如何成功,我們可能都將無法負擔每人每日需要的基本糧食。

 

因此,讓我們暫時忘掉日本九州大分縣於1976年提出的地方產業政策OVOP﹝One Village One Product﹞與所有相繼效尤的,如1997年泰國政府提出的OTOP﹝One Town One Product﹞或2004年11月菲律賓政府提出的同名產業政策OTOP。也請我們的農村和管理單位忘掉缺乏思辨的抄襲,也忘掉由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策劃的同名產業政策「一鄉鎮一特色產品;OTOP」。

 

農業不是觀光娛樂事業,也不是大起大落的賭博事業,「主題公園」式的農村政策和土地政策,只會讓我們的農村更形殘敗,農地更為支離破碎。讓我們務實地回到問題的原點,從台灣的糧食需求開始,從農地使用的管裡開始,讓我們回歸到人與土地之間最原始的關係,彼此信賴,相互依存。

 

分享│Jenny Holzer的「Natural Walk」

活躍於80年代的知名美國符號藝術家Jenny Holzer,在2003年為大地藝術祭創作了 ”Natural Walk”。Jenny Holzer為大自然寫下102行詩句,曖昧的詩句一如情人之間的呢噥軟語,Holzer將詩句刻在102塊石頭上﹝石頭的尺寸大約是30cmx20cmx10cm﹞,然後將之散置在1.8公里的林間蹊徑,讓尋尋覓覓的山林旅人,可以駐足休息,停車借問。

I walk in      I see you      I watch you         I scan you

I wait for you     I tickle you     I tease you      I search you

I breathe you     I talk     I smile      I touch your hair

You are the one     Who did this to me     …

I cry     I cry out     I bite      I bite your lip     I breathe your breathe  

I pause    I pray    I pray aloud   I smell you on my skin    I say the word  

I say your name    I cover you    I shelter you   I run from you  

I sleep beside you     I smell you on my clothes   I keep your clothes

 

「土地」、「故鄉」是一個大家都關心,都願意有所付出的對象。然而,在我們動手處理我們關心和愛護的事物之前,似乎應該先回答一個更深沉的問題:「我們真正相信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rden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