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007s.jpg 

作者形容自己決定到德國去讀「都市氣象學」是一個單純的意外。初到德國,除了食衣住行上的大小衝擊之外,他說他學到最重要的事是放慢腳步,從一種更優雅的節奏中建立對工作、生活與空間環境的新觀念。

文圖│陳詠昌 

 

因為協助指導教授進行台北寶藏巖的微氣象調查,我才發現原來區域的氣象資料對於區域環境規劃是很有助益的。於是,在出社會工作兩年後,我決定到德國深造。在到德國前,我個人對德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像。總是覺得這個世界被資本主義給碾平了,所以各地差異應該不大。

 

我到德國的第一站是南部大城─斯圖加特。在德國租屋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不論是房東或有意分租房間的居住團體(Wohngemeinschaft, WG)都希望可以見到想要租屋的人後,再決定要不要把房間租出去。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德國人對於居住環境的要求其實是很高的,而要維持住屋品質的重要因素是人,所以沒看到人之前,房東不會輕易點頭的。

 

在德國八個月中,我住過兩個城市─斯圖加特與卡賽爾,待過四間房子。他們的房子通常以空屋的形式出租,這跟德國人有他們個人對空間的品味和想法有關。退租時,大家都把房間打掃乾淨,完全清空,不留下任何來時沒有的東西,這點倒是跟許多台灣人的租屋習慣很不一樣。

 

AA026s.jpg 

我落腳過的四個地方都不太一樣。一開始住的房間很有德式風格,除了必要的桌床和設備外,沒有多餘的東西。不過party用的桌子和烤肉爐架卻是屋主必備的。房子簡潔舒適。而我們承租房間的人每週固定要打掃房子內的公共區域,並且做好資源回收。一般而言,德國公寓房子如果沒有僱請外面的清潔公司,那麼每個住戶都要輪班打掃整棟公寓的公共區域。

 

後來,我到了斯圖加特,居住經驗都因為有中國人的存在而大不同。房間的整潔程度令人不敢恭維,特別是廚房與衛浴,跟一般德國人的標準真是天壤之別啊!之後,我搬到卡賽爾,一待六個月。在那裡,我著實體驗了什麼是德國人所謂的居住團體(wohngemeinschaft, WG)的生活。

 

所謂的居住團體,就是居住在同一房子內,但彼此擁有獨立的房間,僅有廚房,浴室、廁所與公共空間是共用的。公共空間由大家一起維持,每個人都要輪流打掃整理,而且打掃的方式有特定的程序和固定的清潔用品。在德國的居住團體中「共存」的屋友因為會使用公共空間,所以大家等於是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絕對需要溝通(即使是做菜煮飯時的閒話家常)。在特定的節日,屋友們也會舉辦小型的慶祝餐會。

 

至於德國的交通,很多人聽說過德國高速公路是沒有限速的,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德國汽車執照發放之嚴格、考照之困難和考照費之昂貴。要考德國駕照,需要繳交約莫十多萬元台幣,同時要進駕駛學校上課好一段時間,上路練習後,才能申請考試。而更嚴格的是,新手上路後的一年內不能有肇事紀錄,否則將會吊銷駕照,終身不得考照。由於考駕照的費用如此昂貴,所以德國父母通常都會把考駕照當作是小孩子的成年禮物。

 

至於大眾運輸系統,德國人以此自豪。雖然我必須很老實的說,兩德統一之後,德國的高速鐵路非常容易誤點,但短程區間鐵路和城市內的街車、地鐵、公車等真是準時得值得讓德國人驕傲。在這些極為準時的大眾運輸系統中,我最佩服的是「公車」,真是了不起。還有,公車司機一定會驗票,但地鐵、街車、區域鐵路與超速鐵路的司機是不驗票的,只有驗票人員會突擊檢查。如果是第一次被逮到坐霸王車將會處以高倍罰款,若第二次沒有車票就等著收法院的傳票了。

 

話說台灣人到德國最不習慣的應該是飲食了。不過,德國飲食其實很有意思,它既單調,又具多樣性。譬如,德國的主食是麵包,他們自己開玩笑地說,早餐吃麵包,午餐吃麵包,晚餐還是吃麵包。但這些麵包可大有玄機,譬如麵包中的麵粉、穀物的比例與種類不同,麵包吃起來就完全不一樣。有些很特殊的麵包甚至還以產地地名來命名。另外德國的著名食物─香腸,啤酒和起士,也有相同的狀況。

 

我在德國期間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學會了「慢慢生活」,而這其中當然包括了慢慢地品味他們的生活態度。德國人喜愛戶外運動,對公共空間非常重視(個人住戶的室外空間與建築立面,也都被視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我拜訪過的德國城市幾乎都有大片的公園綠地。譬如斯圖加特中央區的宮殿綠帶,一路從中央區的宮殿連結到Neckar河,甚至到達Bad Cannstatt區。斯圖加特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大城市(賓士公司總部),但這樣一個工業城市卻有非常多的公園綠帶,真是很讓人意外。至於另一件讓斯圖加特人很自豪的事,則是他們很有效的使用能源與再生能源,這裡有不少風力發電機,同時斯圖加特的房子都進行了外牆保暖工程,這使住戶的室內暖氣需求量大減。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城市是卡賽爾。卡賽爾舊城區內到處都有公共裝置藝術,當地人很自豪他們的城市和藝術之間的緊密相連。每每在有名的「文件展」展覽期間,整個卡賽爾會充滿世界各地來的藝術家,整個城市因此變得風格迥異。現在城內的那些公共藝術,大部分就是過去展覽所留下來的作品。

P1020790s.jpg 

P1020951s.jpg 

 

因為重視公共空間與居住環境的舒適度,使德國人潛心研究怎樣的公共空間和氣象因子可以讓人在戶外活動時感到舒適。這其中的因素包括了「人為的空間利用與設計」、「自然界的天氣」與「動植物活動」。這也是我將來在氣象學上所要走進的領域,因為在一個城市或區域進行規劃設計前,氣象資料的提供其實對所謂的環淨舒適度有決定性的影響,我若能給予設計者越精準的資料,那麼他所做出的設計就可能越舒適,並且越節能。

 

總之,在德國我反省了很多自己舊有的思考邏輯跟看待事物的方式,德國生活的確給了我很多新的刺激。除了懂得放慢生活的節奏,我也看到他們的公德與對公共議題的重視。忽然,我想起那段時光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公共空間,那是在德國日照時間最長的城市Freiburg。老市區內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水渠,常可見媽媽們帶著小朋友踩在其中。這樣一條城市內的小水渠,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離,而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市區的我們,會不會有一天也在城中心裡出現這樣一條小水渠,帶給夏日中的孩童難忘的歡樂時光呢?

P1020807s.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rden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